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诚邀青年才俊参加国际交叉学科论坛

一、论坛介绍


武汉大学国际交叉学科论坛旨在为海内外青年学者搭建一个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推进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共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大局。武汉大学国际交叉学科论坛已成功举办八届,邀请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优秀青年学者参会,已成为武汉大学聚贤纳才的重要平台。 



武汉大学第九届国际交叉学科论坛以云论坛形式举办,跨越时空,相聚云端。论坛面向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博士后、博士,诚聘青年学术带头人、固定教职教授、固定教职副教授、特聘系列岗位。 


竭诚欢迎海内外青年才俊牵手武汉大学,加盟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我们同成长、共进步、齐发展!


二、学院学科布局


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天文学


三、学院特色研究方向


纳米光学

声子晶体

低维物理:材料、表征与器件

清洁能源物理

天体物理



四、岗位设置


1. 青年学术带头人。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入选者。

2. 固定教职教授、固定教职副教授。国家事业编制。

3. 特聘系列岗位。包括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聘期制讲师。参照事业编管理,可申请转为固定教职。


五、岗位待遇


武汉大学提供优厚的薪酬福利和支持条件,在全国首设人才引进基金,目前金额已超5亿元,专项用于人才引进待遇配套,为引进人才提供全方位保障和服务。


1. 青年学术带头人岗位 


(1)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不少于税前50万元/年(不含单位社保、公积金等福利),特别优秀的可一事一议。

(2)提供最高350万元安家费(含国家、地方支持)或人才房,可在中心城区拥有良好的住房条件,另提供周转住房或租房补贴。

(3)自然科学领域,学校提供科研经费100-300万元(不含国家、地方支持),有重大科技攻关需求的上不封顶。

(4)聘任教授四级岗位,授予博导资格,连续四年每年保证1-2个博士生招收指标。

(5)协助解决配偶工作;为子女提供自幼儿园至高中的一条龙优质教育资源;学校附属三家三甲医院及校医院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保障;职能部门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 


2. 其他岗位待遇


(1)优厚的生活待遇: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视实际情况提供人才房或安家费,另提供周转房或租房补贴。

(2)充足的经费支持:根据学科发展或受聘人科学研究的具体需要,提供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

(3)齐全的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的公共科研平台、办公用房和科研空间;视情况提供专项研究生招收指标。

(4)完善的服务保障:为子女提供自幼儿园至高中的一条龙优质教育资源;学校附属三家三甲医院及校医院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保障;职能部门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



六、申请条件


1. 年龄在40岁以下,特别优秀的可适当放宽。

2. 在海内外知名高校取得正式教职,或具有海内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并在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者知名企业研发机构的科研工作者,或业绩特别突出的海内外知名大学博士。


七、日程安排


武汉大学第九届国际交叉学科云论坛将于2022年1-6月举办,由学校主论坛+物理分论坛组成,将通过云视频会议线上开展。

主论坛:2022年4月

物理分论坛的具体时间安排另行通知。


八、申请方式


请有意向参加主论坛的申请者在2022年4月1日前,登录:

http://postdoc.whu.edu.cn/zp/index.shtml

提交参会申请,或者发简历至邮箱:lgong@whu.edu.cn。

论坛全年接收申请,无法参加主论坛的申请者,可随时申请,主办方将根据协商的参会时间适时发送参会邀请。

欢迎海内外青年学者踊跃咨询、报名。



九、联系方式


电话:+86-27-68752161

Email:lgong@whu.edu.cn

联系人:龚荣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在1928年成立的原国立武汉大学物理系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其历史可追溯到1893年自强学堂的格致门。我国老一辈著名物理学家查谦、桂质廷、张承修、李国鼎、周如松等先后在这里研究执教多年。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院现已发展成为涵盖多个学科,有多个突出特色研究方向,我国最有影响的物理院系之一。


学院现涵盖理学、工学两个学科门类,拥有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属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属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湖北省优势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属湖北省二级重点学科,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于2011年获批建设湖北省战略新兴学科。学院下设的三个一级学科(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均进入物理学、材料科学和工程类ESI全球排名前1%和1‰。2017年12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物理学获评A-类学科第7。


学院下设3个系(物理系、材料系、微电子系),2个中心(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教学中心),拥有人工微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核固体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武汉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量子物质能量转换协同创新中心和武汉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依托学院建设运行,另牵头成立武汉市量子技术研究院,还拥有物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物理基础核心理论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以及低维材料与智能器件教育部创新团队。


学院有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人员年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7人(其中正高66人、副高36人,博士生导师7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教师总数的95%以上,具有在海外、境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超过75%。拥有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国家级各类人才近50人。



学院学科方向布局合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同时还多学科交叉、深度融合,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跟踪国际前沿发展方面颇具实力。近年来,在国家985、211、学校基础学科振兴计划以及“双一流”的支持下,已经建成人工微结构设计与性能模拟、材料制备、微纳加工、微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等四个综合平台,仪器资产近3亿元。近年来,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国际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共400余项,获批竞争性科研项目总经费超过3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近五年取得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成果,包括Nature 2篇、Nature Phys./Nat. Mater.等子刊8篇,Nat.Commun.和Phys. Rev. Lett. 42篇、Adv. Mater./Nano Lett等70余篇。出版科技专著20余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20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每年主办多场国际学术会议。


今天的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秉承百年武大的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着力构建团结务实、和谐奋进的环境氛围,正在向着“夯实基础、汇聚人才、交叉融合、凝练方向,再创辉煌”的总体目标坚实迈进,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心。



来源: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编辑:李卓 钟焯

审核:徐干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